保健食品消费提示:识别风险,避免陷阱

2024/11/27 0:00:00 来源:众信中心

当前保健食品市场乱象多,对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构成风险。知名带货主播夸大保健食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不良商家则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通过假冒专家、夸大功效、渲染体检结果等手段诱导其高价购买。为此,发布以下消费提示,以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避免陷入保健食品消费陷阱。

保健食品定义:根据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规定,保健食品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消费提示

认准标识和备案。正规保健食品外包装应有“蓝帽子”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进口保健食品还需进口批准文号(或备案号,针对已列入原料目录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品),每个文号对应一个产品,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验证,购买时,请关注最新法规,确保产品合法合规。


查看产品标签。购买进口保健食品,应检查其包装是否贴有中文标签,含产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适用人群、食用方法等,或者查看购买平台上商品订购网页等有无电子中文标签或风险告知书。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在大型超市、药店或专卖店等正规店铺购买保健食品,查看店铺是否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若选择电商平台,应选择信誉良好、有完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正规电商平台。

理性看待功效。保健食品是食品而非药物,它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消费者在选购时,要谨防商家夸大宣传,切勿将保健食品当作药物使用。

注意产品禁忌。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进行科学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确保产品适合自身及家人食用,关注产品成分及其含量,对过敏成分或特殊需求保持谨慎。

保留凭证并维权。购买时索要并保留购物发票、交易记录等凭证,便于维权,若发现对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或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存疑,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编辑:秦鲸涵

设计:唐侣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