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进口化妆品?这份避雷指南请查收→

2024/11/19 0:00:00 来源:众信中心

进口化妆品“避雷”指南:别让美丽“翻车”!

 

近年来,进口化妆品市场扩大,但部分商家销售含违禁或有害化学物质的化妆品,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近期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检查发现,13国近4500种化妆品6%含违禁有害物质,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帮助消费者了解安全问题,特此发布进口化妆品消费安全提示。

消费提示

查看产品标签。在购买进口化妆品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检查产品是否贴有中文标签,标签上应包含产品名称、成分列表、使用方法、生产日期、保质期、进口商或经销商信息等关键信息。或者查看购买平台上商品订购网页等有无电子中文标签或风险告知书。若没有中文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购买需谨慎。

选择正规渠道。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进口化妆品,如官方旗舰店、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或实体店。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价格异常低廉的产品,以免陷入消费陷阱。

核实产品注册备案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化妆品监管”APP,输入产品名称或批准文号,查询进口化妆品的注册备案信息,确保所购产品已经过合法注册备案。对于未注册备案或查询结果与产品标签信息不符的产品,应谨慎购买。

辨别真伪与警惕小样造假。观察产品包装是否精美、印刷是否清晰,注意检查防伪标识、条形码等细节。对于小样产品,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价格异常低廉的产品。若条件允许,可通过专业机构进行产品真伪鉴定。

了解并警惕有害违禁成分。查阅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进口化妆品中禁止使用的成分列表。若产品成分中含有被禁止使用的物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警惕不良反应。使用新产品前,先在手腕、耳后等敏感部位做皮肤测试,查看有无红肿、瘙痒等情况。使用后若出现红肿、瘙痒、刺痛、过敏、色素沉着等反应,需立即停用。若症状严重或持续,要及时就医,带上产品和包装,配合医生向有关部门上报信息。

保留购买凭证与维权。购买进口化妆品时,务必索取并保留购买凭证,如发票、收据等。若因使用进口化妆品导致健康问题或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向商家索赔,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在我国,进口化妆品中若含有禁用或限用成分,将受到严格的监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用或限用成分,它们对应的产品类型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

产品类型:染发产品

危害:长期接触或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血液系统受损、神经系统影响等。在染发产品中,苯超标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

比马前列素、拉坦前列素、他氟前列素、他氟乙酰胺、曲伏前列素

产品类型:睫毛品类化妆品

危害: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结膜充血、眼睑色素沉着,部分患者会眼睛瘙痒、干涩或有异物感、灼热感,还会有视觉障碍、黑眼球部位虹膜色素斑数量增加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致伤残。

性激素

产品类型:多种化妆品(如嫩肤、美白产品)

危害:长期使用含有性激素的化妆品可能导致女性月经不调等副作用,并有致癌风险。

抗生素

产品类型:多种化妆品(如宣称具有抗菌、抗炎功效的产品)

危害: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和抗生素过敏等,破坏皮肤表面的菌群平衡。

重金属(如汞、铅、砷等)

产品类型:美白、护肤、眼影等产品

危害:可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在体内不断蓄积,严重损害神经系统、脏器、皮肤、骨骼等,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氢醌

产品类型:祛斑、美白产品

危害:长期使用可造成外源性白斑病和褐黄病,同时,对肝脏、血液系统等多处器官和系统产生毒害作用。

甲醇、乙腈、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产品类型:多种化妆品(可能作为溶剂或添加剂使用)

危害: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造成刺激作用,长期接触还会对皮肤系统、肝肾脏机能等产生损害。

限用成分及其注意事项

限用成分在化妆品中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需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虽然它们不是完全禁用,但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例如,某些防腐剂、防晒剂、着色剂等在化妆品中有一定的使用限制。